评剧唱腔音乐中东北语音的由来

作者:陈钧
有些人认为东北的艺人将东北语音带入评剧了,这的确是存在了将近60年的事实。但是在传统评剧唱腔音乐中东北语音是不存在的。东北语音出现在评剧唱腔和演唱中是1950年代以后的事。此前评剧唱腔和演唱中中没有东北语音。

    早期评剧女伶绝大部分是从天津出现的,她们在天津艺术环境的熏陶下,将评剧男旦艺术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评剧女伶艺术。1920年后天津一些评剧女伶到东北献艺,将评剧女伶艺术传播到东北各地。一直到1940年代评剧中基本上没有东北语音。评剧老艺人羊兰芬曾经对我说过:“我们学评戏时师父先让我们学老奤话(冀东话)”。可见,当年东北艺人在学戏时,也强调要以冀东语音为标准。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评剧唱腔和演唱中有东北语音呢?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识。我们说传统评剧剧种音韵是以冀东、天津、北京三种语音相混合运用的,早期天津女伶基本都说天津话(虽然现在大量评剧史著述中提到许多早期女伶时往往强调她们原籍在哪里、出生在哪里。似乎她们与天津没有关系。但是事实是这些女伶无论原籍和出生地在哪里,她们基本上都是从小被卖到天津的落子馆或妓院的,她们从小就学成了天津话,天津话已经是她们的母语了),当她们学唱评剧时将天津话带入演唱中是很自然的。当我们听早期评剧唱片时,艺人的演唱中天津语音是十分明显的。天津语音中特点最为鲜明的是阴平字的低平调,而东北语音四声调值中阴平字不是低平调。但是东北话在述说时常常存在变调,这时也会出现阴平字变成低平调的现象。有人感觉到传统评剧唱腔中存在阴平字低平调现象便以为这就是东北语音,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可以说传统评剧唱腔音乐中存在的阴平字低平调现象是天津语音造成的。评剧唱腔音乐中不但存在以阴平字低平调为特点的天津语音,而且存在着许多天津语音的变调现象。因为变调只是说话时一种字调的变化现象,而天津话阴平字的低平调却是张嘴就来的稳定的地方语音规律。这方面的问题大家可以看我的《评剧音乐史》,其中有专门关于评剧声腔音乐语音方面的分析。评剧剧种音韵的形成是戏曲音乐中存在的一种客观规律,但是评剧界历来对这方面缺少科学的认识。当戏曲艺术按照民间性方式存在和发展时期,艺人们的创作一般不会违反评剧音韵规律。而当1950年代戏曲改革运动中提倡突破传统的局限时,且评剧改革又是以创造新歌剧为目标(见胡沙先生《评剧新史略》序),改革中评剧音乐传统民间性创作方式为专业性创作方式所取代,在对评剧剧种音韵缺少必要的认识和尊重的前提下,以歌剧创作理念和方法来创新评剧音乐,这时原有的评剧音韵就被忽略甚至被抛弃,东北的评剧艺人和评剧音乐工作者就下意识地把东北语音运用于评剧唱腔创作和演唱中,于是在东北的评剧中就出现了东北语音。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45 编辑 ]
评论(1)

常老师辛苦了
常老师转的两个帖 用心良苦 我理解就是想让喜欢唱评剧的朋友找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 那什么是原汁原味呢 其实我觉得评剧的韵味主要是以乐亭口音为主韵 包括唐山皮影 乐亭大鼓这俩姊妹艺术流派 完全是以乐亭口音为基础韵味的 好唱评剧的朋友 您可以多听听 唐山皮影 和乐亭大鼓 有好些腔调韵味与评剧是很相似的 因为评剧这个剧种发展晚于这两种艺术 有些评剧艺人甚至是由前两种的艺人该行的   大家都知道评剧发源于冀东 其实冀东面积大了 这里指的冀东其实是 昌 滦 乐 仨县 由这的口音为代表 也正是评剧韵味形成的原因 如果您身边有乐亭人不妨和他们多交流 听听乐亭人说话的韵味 一听您就明白了 乐亭人讲话一般把二声的音读成三声 比如说 人 和 钱这两个字 本来都是二声 乐亭口音平时说话就会念成三声 而且是很重的三声 又比如黛诺里边 人常说那段 开始的 人 这个字 如果您唱成二声 那是又没劲又没评剧味了 总之评剧的韵味是以昌 滦 乐老呔儿音为基本韵味的 说京腔 卫腔甚至是东北味为基础韵 那是不正确的  
  本人一孔之见 本不想多嘴说话 只想“讨” 而无能 “论” 见常老师用心之良苦 忍不住胡说几句 万望前辈老师们多多指正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