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发声训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发声训练

第一部分 发声系统训练
朗读的时候,声音到底该如何?这个是没有定论的。但是,如果一个好的朗读者,发音不够清晰、准确,语音语调不很恰当,甚至带有地方口音,朗读的效果势必会有影响,可大可小。更何况用嗓不科学,容易造成声音嘶哑、喉咙红肿,甚至声带病变,都是对自己不好。
系统科学地提高发声能力(气息和共鸣控制、吐字归音及正确用声),是每个朗读应该了解、最好能够掌握的。另一方面,关于普通话,我想说的是:虽然有时也会用到方言朗读,但是普通话作为中国人的标准用语,还是有必要也对普通话进行正音训练。
    本章分7个部分,它们是口部训练、气息控制训练、共鸣控制训练、声音弹性、吐字归音训练、用声与嗓音保护,其他注意。
第一、口部训练
  口腔灵活,说话才利索。有没有感觉早晨起来说话没有下午或者晚上那么顺当?当然了,嘴巴肌肉休息了一晚上,当然没那么灵活。所以做做口腔体操,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嘴巴——
  1、口的开合练习
  张嘴象打哈欠,闭嘴如啃苹果。开口的动作要柔和,两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松,舌头自然放平。做这个练习,克服口腔开度的问题。
  2、咀嚼练习
  张口咀嚼与闭口咀嚼结合进行,舌头自然放平。
  3、双唇练习(这个练习还有助于女孩子美唇啊,呵呵)
  双唇闭拢向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左右转圈双唇达响
  4、舌头练习
  舌尖顶下齿,舌面逐渐上翘
  舌尖在口内左右顶口腔壁,在门牙上下转圈
  舌尖伸出口外向前伸,向左右、上下伸
  舌在口腔内左右立起
  舌尖的弹练,弹硬腭、弹口唇
  舌尖与上齿龈接触打响
  舌根与软腭接触打响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3 编辑 ]

TOP

发声系统训练

第二、气息控制训练
  没有气息,声带不能颤动发声。但只是声带发出声音是不够的。想要嗓音富于弹性、耐久,需要的是源源不断供给声带气流。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气息控制的方法,帮助大家控制气流,进而控制声音。
  一、胸腹联合呼吸法
  吸气后两肋扩大,横膈膜下降,小腹微收。
  胸腹联合呼吸法是朗读时应该掌握的方法。这种呼吸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可以使气息均匀平衡。理想的状态是做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气断情不断,声断意不断”。
  练习方法:
  1、慢吸慢呼
  总体的要求——站稳,双目平视前方,头正,肩放松,象在旷野呼吸花香一样,慢慢吸足气。要感觉到腰腹之间充气膨胀,气入丹田,但是要收小腹。保持几秒后,轻缓呼出。
  可以在呼气的时候加入以下练习:呼气时练习xiao lan(拼音小兰),一声声渐渐远去;或者数数1、2、3、4……,嘴上用力,发音之间不要闭住声门,不要跑气换气,数得越多越好。
  2、快吸慢呼
  快速短促地吸气,并保持气息;呼气时缓缓呼出,配合声音,平稳均匀。培训讲课过程经常用到这个方法。呼气时,可以通过以下发声练习:
     巴  拔  把  爸      低  答  底  大
  夸大上声练习:好  美  满  想  仰  场……
  换气练习:广场上,红旗飘,看你能数多少旗,一面旗,两面旗,三面旗,四面旗,五面旗……
  相声小品里的“数来宝”经常用这个形式,大家可以观察演员的呼吸。
  二、强控制练习
  要求气要吸得深并保持一定量,呼气要均匀、通畅、灵活。
  强控制练习需要一点声乐练习知识,在这里不好介绍。大家可以回想:《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喝酒唱歌那一段,最后结尾有个“啊——哈,哈,哈,哈哈哈……”基本的感觉就是这样。要体会隔肌和腹肌的作用,发声的时候气息是应该下沉的。
参考练习诗词:
  岳飞《满江红》,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陈然《我的“自白”书》
  新闻联播播音员在播报简讯的时候,一般都用强控制。 
 
三、弱控制练习
  1、吸气深呼气匀。缓慢持续地发出ai uai uang iang 四个音。
  2、夸大声调,延长发音,控制气息。
  花红柳绿 H--ua  H—ong  L—iu L—v (发音时,声母和韵母之间气息拉长,要均匀、不断气)
  3、通过夸大连续,控制气息,扩展音域。
参考练习诗词:
  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等。
  气息控制训练可以把握“深、通、匀、活”四字方针,注意气息和内容的结合。
 
  单纯的语音、气息训练效果并不好,需要大家在实际朗读过程中不断体会、运用。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4 编辑 ]

TOP

发声系统训练

第三、共鸣控制训练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越在嘈杂的地方,我们说话越大声,结果声嘶力竭,自己嗓子累得要命。其实培训的时候也有,如为了让别人都听到,尤其人多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就提高音调嗓门,不久就有“失声”的感觉。
  其实好的用声者,使用在声带上的能量只占总能量的1/5,而4/5的力量用在控制发音器官的形状和运动上面。在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共鸣器官把发自声带的原声在音色上进行润饰,使声音圆润、优美。科学调节共鸣器官可以丰富或改变声音色彩,同时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延长声带的寿命。
  朗读的发声中,多采用中声区,而中声区主要形成于口腔上下,这就决定了用声的共鸣重心在口腔上下,以口腔共鸣为主。在这里我稍微提一下共鸣腔。一般提到的共鸣腔有头腔、鼻腔、口腔、胸腔,这四个共鸣腔最基本。声乐学习中还有提到腹腔共鸣,不过有些人不赞同这个提法。
  除了口腔共鸣为主之外,胸腔共鸣是基础,可以加多一点,如果有高音的时候,增加呼吸量,发挥一点鼻腔、头腔的作用更好。
  要想声音圆润集中,需要改变口腔共鸣条件。发音时双唇集中用力,下巴放松,打开牙关,喉部放松,提颧肌、颊肌、笑肌,在共同运动时,嘴角上提。可以通过张口吸气或用“半打哈欠”感觉体会喉部、舌根、下巴放松,这时的口腔共鸣会加大。在打开口腔的时候,同时注意唇的收拢。
  1、口腔共鸣训练
  口腔共鸣发声最主要的一点,是发声的时候鼻咽要关闭,不产生鼻泄露。通过下列练习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基本都是以开口元音为主练习:
  ba  da  ga  pa  ta  ka
  peng  pa  pi  pu  pai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准确的叫法是第一声 阴平;第二声 阳平;第三声 上声;第四声 去声。我们在进行声音训练的时候,多用阴平声调进行,这样有利于体会声音和气息。
  词组练习:
  澎湃  冰雹  拍照  平静  抨击  批评……
  哗啦啦  噼啪啪  咣啷啷  扑嗵嗵  胡噜噜……
  快乐  宣纸  挫折  菊花  捐助  吹捧  乌鸦……
  绕口令:
  山上五株树,架上五壶醋,林中五只鹿,柜中五条裤,伐了山上树,取下架上醋,捉住林中鹿,拿出柜中裤。
  2、鼻腔共鸣训练
  鼻腔共鸣是通过软腭来实现的,标准的鼻辅音m,n和ng就是这样发声的。有人觉得鼻音重显得声音好听、有厚度,但是过多的鼻音有如感冒,是不好的。
  发 a  i  u 的音,加点鼻腔共鸣体会
  加鼻辅音 ma  mi   mu        na   ni   nu
  词组练习:
  妈妈  光芒  中央  接纳  头脑 ……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3、胸腔共鸣训练
  胸腔的空间及共鸣能量大,发出的声音有深度和宽度,声音更浑厚、宽广。
“a”元音直上、直下、滑动练习
  词组练习:
  百炼成钢  翻江倒海  追悔莫及 ……
  小柳树,满地栽,金花谢,银花开。
  4、头腔共鸣、腹腔共鸣
  基本在说话过程中用不到这两个共鸣。男声发高音,体会声音从眉心发出的感觉。基本来说,做好胸腔、口腔、鼻腔共鸣,演讲、朗读绰绰有余。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4 编辑 ]

TOP

发声系统训练

第四部分、声音弹性
  声音具有伸缩性和可变性,这就是声音的弹性。有了弹性的声音才能适应思想感情的变化,也才能适应讲课内容的需要。
  声音弹性的训练比较简单,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
1、扩展音域,加大音量,控制气息。练习时,注意声音的高低、强弱、虚实、刚柔、厚薄、明暗等变化。
A、a、i、u、由低音向上滑动,再从高音向下滑动。
B、/a/、/i/绕音,螺旋式上绕、下绕练习;
C、远距离对话练习,练习时随时改变距离。
甲:喂——,喂——,小芳——
乙:嗳——
甲:快——来——啊——
乙:怎么了——呀——
甲:一起去看——电——影——吧
乙:好——啊!
2、夸张声音,加大运动幅度,用丹田气发声。
  快板是最明显的例子,想象说快板的演员发声的状态,自己找一段快板试试,体会声音的弹性。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5 编辑 ]

TOP

发声训练

五、吐字归音训练
  
普通话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也可叫做字头、字颈、字腹、字尾、字神。

  在这里,我不对这些具体音节的发声要求作阐述,大家可以从这些字眼看出,要想说出的声音具备“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吐字归音是要从张嘴、运气、吐气、发声、保持、延续到收尾的一系列控制,所以不要随便,也不必拘谨,培训师做到吐字清晰就基本够了,更上层楼,就要勤于练习。

  吐字归音的练习,基本都是通过绕口令进行的。从系统锻炼的方法来说,它通过不同声母、韵母的发声位置、气息和韵尾,可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根音、舌面音、翘舌音、平舌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还有就是十三辙训练。
  在这里推荐一些绕口令给大家参考练习:
    白石白又滑,搬来白石搭白塔。白石塔,白石塔,白石搭石塔,白塔白石搭。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滑。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河里有只船,船上挂白帆,风吹帆张船向前,无风帆落停下船。
    老唐端蛋汤,踏凳登宝塔,只因凳太滑,汤洒汤烫塔。
    这是蚕,那是蝉,蚕常在叶里藏,蝉常在林里唱。
在进行十三辙练习时,中国古代的诗辞歌赋都是非常好的材料,很容易找到,不再敷述。有意识地练习肯定对我们的发声吐字有帮助,我们不一定专门找时间、地点、材料,进行很正规严肃地训练才可以,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利用:比如上下班的公车上,听广播、广告、报站;家里看电视、看新闻,跟着播音员一起播报;看文艺晚会,观察相声、评书、快板等演员,适时模仿一点……
要想让受众接受自己,除了必要的知识外,一些生动的语言、表情、表演等,也是吸引他们的因素。这些训练也可以通过上述的练习,达到融会贯通。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6 编辑 ]

TOP

发声训练

第六、用声与嗓音保护
1、朗读用声要求
  朗读语言要求要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不能象平时说话那样,在朗读的时候要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用不同的声音色彩来处理。

  为了使受众都能听到、听清,朗读者往往都会加大音量(除非借助话筒音响等设备),用声时一定注意气息运用,让声音更加饱满、浑厚,穿透力更强,并有效保护嗓子。
2、嗓音与情、声、气
  在播音课程里,有“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的说法。其实在培训过程中,这三者的关系也是如此。

  有些人在朗读前要么过度紧张,要么满不在乎,没有“情”怎么有“义”、怎么感染别人呢?所以有必要提前让自己做好准备,调整情绪,早一点进入状态,发挥良好的精神。

  有的人,发声时状态、姿势不正确,比如下巴太用力、嗓子喊,或者胸部拘谨,导致发出的声音挤、捏、窄,沉闷、暗哑。培训的时候,我们要做到:高音不喊,低音不散。只有把气、声、情互相配合、巧妙运用,才能让我们的声音吸引学员,又能保护我们的嗓子。
3、嗓子的保护方法
A、坚持锻炼身体,游泳和长跑是最有效的方法,使用正确的方法坚持练声,循序渐进;
B、练声时,声音由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弱到强,由高到低,避免一开始就大喊大叫损伤声带;
C、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保护声带的最好措施;
D、生病尤其感冒的时候,尽量少用嗓,此时声带黏膜增厚,容易产生病变;
E、女性在生理周期或者其他原因鼻、咽、声带充血的时候,禁止练声;
F、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甜黏、冷热刺激的食品也是嗓子的杀手,烟酒也要避免;
G、坚持用淡盐水漱口,可以消除炎症并保护嗓子;
H、中药:胖大海+冰糖,还有金嗓子喉宝、西瓜霜、草珊瑚含片、清音丸等,都是不错的药物。
4、常见错误发声及纠正
1)、闷暗
音色:沉闷、缺少光泽(亮度)。
原因:口腔肌肉松散,牙关不开。这样的发声没有共鸣,给听众有声无字的感觉。
纠正:
A、加强21个声母的重点练习,同时与开、齐、合、撮四呼结合起来练习,全面锻炼口腔;

B、双唇音/b、p、m/与开口呼韵母相拼的音节练习,速度放慢,出字有力,韵腹拉开立起,收好字尾 b-ang-bang(棒)   p-ang-pang
(庞)  m-ang-mang (忙)  b-ai-bai(百)
C、如果遇到发音部位靠后的声母、韵母,应该有意识地往前送,不影响音色的前提下,发音部位前移。
D、四字词练习:花红柳绿  锦绣河山  山明水秀  心知肚明
E、绕口令
2)、喊叫
音色:尖锐、刺耳、粗糙,有时跑音
原因:盲目追求高音造成,呼吸部位浅,舌根、颈部、下腭肌肉紧张,喉咙被卡紧
解决:
A、调整好呼吸,吸气部位要深,呼气控制,提起软腭,舌根及下腭要松弛;
B、不要加强高音,使声音走向向低宽发展;
C、从自己最自然的中声区,发a o e i u v 六个主要元音的延长音,声音要拉开立住;
D、平时多练习一些柔和的诗歌、民歌、短句等
3)鼻音
音色:暗淡、枯涩,象感冒声,鼻子堵塞
原因:口腔开度不够,软腭无力塌下,舌中部抬起使部分气流进入鼻腔,从而失去了部分口腔共鸣
纠正:
A、关闭鼻腔通路,用半哈欠的感觉将软腭提起,放松舌根、牙关,让后声腔的开度加大;
B、用上述感觉发六个单元音的延长音,发音总趋势是下行的感觉;
C、将16个鼻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与比鼻韵尾作拆合练习:ang-a-ng  uan-u-a-n  ong-n-g  ing-I-ng
D、注意少练的音节:有鼻音的人初练声应该少练/m、n/声母开头的音节和/n、ng/结尾的音节。
4)、捏挤
音色:单薄、发扁,声音象从口腔中挤出

原因:由于舌根下压或舌根僵硬造成喉咙捏紧造成。此时软腭放得太低,口腔不开。也有人为了追求声音明亮、靠前的效果,喉咙自然吊高升起,产生挤捏。这样的声音加大声带负担,影响声带活动范围,很容易损坏嗓子;
解决:
A、改变不正确的呼吸方法,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法,气息要有一定深度;
B、发音时采用自然张口,下腭要放松,抬起软腭,放松牙关。元音练习。
C、练习,注意字头发音短暂,主要时间用在“韵腹“的拉开立起阶段
ba  pa  da  ta  bang  dang  zhang  chang  shang  bu  pu 
D、短语  伟大中国  鸟语花香  惊涛骇浪  翻江倒海
E、夸大三声练习: 好  美  满  想  养  厂  请  跑 
5)喉音
音色:生硬、沉重、弹性差
原因:气息短浅,上胸部紧张,舌根用力,后声腔开得过大。这样嗓子容易疲劳损伤。
纠正:
A、舌头活动部位要准确,一般舌头的活动主要在舌尖及舌的中部,注意放松喉咙;
B、两肩放松,调整好呼吸,发音时,头位不要过于压低,让音波在口腔中轻轻上提;
C、张口吸气或“半打哈欠“的感觉体会喉咙、舌根、下腭放松的感觉;
D、加强唇舌的练习,如/b、p、m、d、t、n、l/和韵母相拼的音节;
E、短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以上声音问题并非全部,其解决方法也仅供参考。其实从实际工作用声角度来说,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气息太浅和发音位置不正确造成的。胸腹联合呼吸法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练好的,除了坚持训练之外,在朗读过程中从有意识使用、练习,到自由运用,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长远来看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音位置靠前靠后,都会是发音器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声音也变得暗沉。放松喉头、舌根,提高软腭,让声音在中声区位置发出肯定是最舒服也最自然的状态,音色也会更好。
  也许你说话有地方口音,也许你的音色不够圆润;也许你用嗓过度声音嘶哑,也许你朗读得没有新意……不妨科学系统进行声音呼吸的训练,让我们的朗读真正做到“有声有色“。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6 编辑 ]

TOP

你真是个称职的好版主,老兄也算是慧眼识英才了。哪找的这麽多的好文章呀,真敬佩你。注意休息,别太累着自己。

TOP

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

戏曲发声技巧训练,主要是气息、口腔、鼻腔、共鸣,它们是综合性的有机的结合。所以,练嗓也是综合性的训练,声音效果要靠每一个环节的配合,有一个部分不配合就有影响,但有讲道理的,还是需要分开来讲。以下是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
    一、气息是原动力
    气息是发音的原动力。发音的过程,就是气息从肺部经过气管呼出,喉头声带部分与分节发音器官就同时配合着动作起来,气息因震动喉部声带而发出声音。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如何运用气息是演唱的关键。有的演员嗓音条件不理想,由于用气得当,对嗓子起到保护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反之,有的演员虽然嗓子条件不错,但由于气息运用不当,冲气过猛,使声音发抖,或把音唱“破”,同时,还感觉气不够用。有的演员由于全凭天赋佳喉,不琢磨用气方法,把嗓子唱坏的也不少。
    正确的吸气方法是:吸气时,胸腔、横隔膜向外放松张开,收小腹;旁腰、后腰部有向外扩张感。
呼气时(发音):向内收小腹,横隔膜保持松,在丹田(脐下二指到三指的地方)处形成一种合并力,“感觉”横膜继续往入放松。这样,不致于收小时,气往上涌冲击声带。
    发音时,无论发高、低音,都要做到喉头放松,感觉气顺喉头往下“滑”,其实是从喉部开始,胸腔向外弹性打开,让开“位置”。还要感觉后腰和背部的力量,即腰四周有稳住,同时运用头腔共鸣。
    发低音区的音,更要注意充沛的丹田气,同时,运用胸腔共鸣。
    演唱技巧好的演员都很会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达到张驰有度、闪息自好的呼吸,使人难以察觉,似乎是一口气绵延不断,保持运腔的完整和流畅。
    用气的毛病:只有上部打开,喉部阻塞;胸部阻塞,气到胸部不再下滑,也就是气胸下部没有顺势松开。
    练习:吸气,松开胸腔和横隔膜。
    呼气:收小,维持三种情况(胸扩张、向下扩张、腰四周扩张)。
    练单音:低、中、高;
    弹跳音:用丹田与腹腔;
    滑音:自喉头向下放松呼吸器官。音由低至高自滑升;
    吹气:感觉丹田和腹腔的运动状态。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7 编辑 ]

TOP

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2

二、口腔是可变的共鸣腔
    常常由于不该用劲的地方用劲。通病是喉部、舌部、口型用劲过度而僵化。
    有的演员的发声,音扁而挤,共鸣不好,这是由于发声方法不佳。常见的毛病是上腭瘫痪,口腔呈扁形,下巴向外伸出,单靠声带振动来发声,另一种毛病是口腔向后部开得太大,压迫喉部,使声音虚而闷,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共鸣。准确的方法是向上松提上腭,口腔呈自然的空灵状态,喉头放松,下巴一定要松驰,唱高音时下巴微微感觉向里缩。
    感觉:和鼻腔连通
    中、低音:上口盖向前抬弧状,吊音。
    口形:咬字太死的人唱“啊”字音嘴张得太大,唱“衣”字音嘴又太扁,都影响共鸣和音色。我们可以把“衣七”、“人辰”这类辙口的字的口形适当地往圆形靠。
    练习:(结合呼吸)衣字音等“闭口音”,注意口形向“圆”形靠拢。“啊”字音,口腔不要向后开,感觉向前“靠”。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8 编辑 ]

TOP

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3

三、鼻腔共鸣
    有些字的归韵是鼻音,比如中东、人辰、江阳等辙的字。准确的鼻音是入出境鼻腔共鸣音。通过软腭的灵活运动打开鼻窦,贯通头腔,产生共鸣。传统的练声方法,气息由“鼻芯子”(鼻腔的后上端)往上“钻”出去。花脸的“脑后音”、“闷音”、“憨音”、“鼻音”、“豁音”、“波浪音”等,更要靠鼻腔打共鸣。
    京剧裘派的鼻腔共鸣就用得好。比如《赤桑镇》中,包公的唱:“到如今我坐开封国法执掌”的“封”字的长腔,就用鼻腔共鸣音,使韵味深沉、凝重,既表达了包公的铁面无私,又抒发了包公因铡了侄儿包勉,面对嫂娘,诚恳而沉重的心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裘派的《姚期》中,姚期的唱:“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的“岑”、“命”、“镇”三字都归入浓重的鼻腔共鸣,铿锵有力,威仪万千,有人把它比成书法家的笔锋灵巧,力透纸背,是有道理的。
    但是,不能随便什么字都归鼻音,除了鼻音韵尾的字要用鼻音外,其他不是鼻音韵尾的字,不应该有鼻音。
    有的演员的发音,不论唱什么字,听起来都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这是一种 “鼻”音。是由于软腭压低、往前推,舌的中部抬起,阻挡咽腔与口腔的通路造成的,使发音时呼出的气流一部分走了鼻腔,造成所发的声音不干净而带有嗡“鼻”音,字音暗淡枯涩,不明朗。这是应该纠正的。
    练习:由中高音练。感觉上牙床向上松开,下牙床“内收‘练”中东“辙的音。练“乌”音。练“哼”音(配合气息)。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8 编辑 ]

TOP

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4

四、共鸣是音色美的关键
    生理学告诉我们,单靠呼出的气息冲击声门,使声带震动而发出的声音是非常微小细弱的,只有经过共鸣的作用,才能使音量加大,音色优美。著名戏剧家洪深指出:“优美的声音,全靠有适宜的共鸣”。
    我国传统的“脑后音”、“立音”、“鼻音”等说法,其实都是指的共鸣。
    人的共鸣器官中有一类是能够改形和调整的,如口腔、咽腔等腔穴,可以通过锻炼来操纵它,使声音达到音色丰满,刚柔适度,而且音符变化流利,声音传得远。这是因为进行正确的共鸣,头、胸、腹就形成一个“大管子”,气息畅通,不会涌阻在喉部。
    共鸣区如果从喉部划分,可分为上、下两部分;鼻腔以上统称头腔共鸣,喉部以上,鼻腔的共鸣称为鼻腔共鸣;
    细则分为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共鸣点;
    喉部以下统称胸腔共鸣,隔膜与腹腔也属于共鸣。
如果仅仅注意头腔共鸣,没有胸腔共鸣,声音虽然有一定的厚度,但是声音发“闷”,也传不远;
    如果仅仅注意胸腔共鸣而忽视头腔共鸣,会使声音“关闭”,听上去好像鼻子不通,声音发扁。
    所以,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缺一不可,一定要达到科学的结合。可以设想喉部是头部共鸣的幅射支点:发低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鼻前部幅射,胸腔共鸣点在上胸;发中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幅射至头顶部,胸腔共鸣点比唱低音时往下;发高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脑后方幅射,胸腔共鸣点往下靠向丹田。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器官结构比例各不相同,最佳的发声共鸣点也就各不相同。何况,发声还包括“感觉”因素。因为共鸣的位置在器官内部,是不能目测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每一次发同一个音符时,发声器官也会根据当时的生理健康情况,作下意识的调整。所以练声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各人头腔与胸腔共鸣点的过程,不断寻找,不断记忆,逐步形成一种理智与下意识相结合的生理、心理运动。
    发音的共鸣还需根据本人的具体各件处理,比如程砚秋嗓子闷,他便运用“脑后音”,音色上用深沉代替脆亮,增强唱腔的力度和厚度,从而形成了沉郁凝重的程派唱腔特色。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29 编辑 ]

TOP

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5

五、几种常见的问题
    1、有的人感觉唱低音难,这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口盖不要“落下”,下面胸腔需要“扩空”。
    2、有的唱高音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上面的位置不要变,不要多加多余的力,高音找集中眉心(鼻芯)钻上后方,共鸣一定要维持住原来位置。气一定要下“滑”,而不能上提。
    3、“亮音”与共鸣有矛盾吗?----关键在于气息,不能上涌,还有口型、口腔不能扁,不是挤声音。有的人找“亮音”就把喉部挤紧,只有口腔发音,声音挤扁的、紧的、少共鸣,这样的声音传不远。这不是真正的亮音。
    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蒂是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所谓“口唱而心不唱”是“无情之曲”。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音乐形象。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30 编辑 ]

TOP

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6

六、念白——千斤念白四两唱
    明代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强调,戏曲念白“虽不是唱,却要美听“(《曲律》),说明了戏曲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唱腔上,也体现在念白上。
    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这是戏曲念白达到“美听”的必由之路,也是戏曲演员要练就的基本功。
    古代戏剧家强调“首押铿锵”和“调声协律”,讲的就是要求戏曲的念白咬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否则一字拗口,观众听起来就刺耳。
    戏曲演员要做到念白的“美听”,第一要练好吐字。戏曲念白的吐字与唱一样,字的头、腹、尾的发音都要到位。戏曲的唱,一般来说,节奏比念白要慢[快板]除外,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郞与公主的戏唱就比念白还快,所以,唱的吐字容易完整,而念白因节奏较快,吐字清晰难度就比较大。
    比如,“不”、“曾”、“礼”的字首B、C、L,分别是唇音、齿音和舌音,如果不强调,就会造成字音模糊;收音和唱一样,也要讲究“归韵”,不能念到字腹止,就不再收音,这样字就“不正”。
    第二,“喷口”。也就是要练嘴劲,有嘴功出字才有力。戏曲念白中的每一个字不是随便念出来的,要咬得真,吐得重,使发出来的字音既清又圆,还要有力量,才能送的远,这就要练就“崩、打、粘、寸、断”等基本功。崩,是用重读出字音;打,是把字音打响;粘,是把字音窄的字,慢慢扩大;寸,是把排句念得字连而意不断,断,是顿住字音。
    第三,色彩。既要训练基本声音,如真音、假音、高音、低音、长音、短间、响音、轻音等,还要训练有情感色彩的声音,如虚音、实音、悲音、喜音、笑音、怒音、重音、柔音、狠音等。
    第四,重音。戏曲舞台上念白听不清字义,除了咬字不清之外,还由于演员对台词的重点(逻辑重音)没有弄清,以致使台词的内容不鲜明,有的甚至使意思表达反了。要使念白字义鲜明,就要注意声音垢高低抑扬的调配。“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忌当断处不断、反至不当断处而断;当联处不联,忽至不当联处而反联”(李渔《闲情偶寄》),这是经验之谈;把台词内容分析透彻,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字意的轻重、缓急、连断、豁止,有节奏地念出来,使主要的内容得到强调。
    第五,共鸣。念白和唱功一样有讲究共鸣。唱功的共鸣方法,念白时同样要遵守。
    有的演员念白时的音色不如唱的音色优美,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共鸣,或是共鸣位置过过靠前,只从声带发出声音,很快就散了,这种声音称为“白声”;反之,共鸣位置太靠后,声音闷在嗓子里送不出业,这咱声音称为“捂声”。
    戏曲的念白,字调的升降变化很大,有时瞬间就跨过音区,甚至一个字把三个音区都滑遍了,而且相当快地往上挑,引发共鸣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叫头”、“搭架子”、“叫板”、“定场诗”、“下场诗”中。
    因此,念白的共鸣的使用,必须随着字调的迅速变化而变化。有的演员音域窄或只会运用中音区共鸣,声音高不成,低不就,高了劈,低了憋,这就需要加强练习:往高挑时要打开鼻腔,用头腔共鸣,往下滑时,要打开胸腔共鸣,使发音优美而高低自如。
    所以,念白需要与唱腔一样重视发音的共鸣,使字音达到字清、声朗、流畅、爽脆、音色甘甜、悦耳动听。包括反面人物,他的灵魂是丑的,但给予观众的听觉音韵感受是美的。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3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谈戏曲演唱的发声训练

——胡芝风
练声的重要性。人的歌声可分为三个音区:低音、中音、高音。戏曲塑造人物的声音造型,是随行当程式而区分的。一般习惯把本嗓称为大嗓(在中低音区),假声称为小嗓(中高音区)。旦角用小嗓;老生、老旦用大嗓,也就是用真声;小生用大小嗓的结合,唱腔的音区与旦角相仿;花脸是在大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共鸣,使声音有厚度;丑角用大嗓,不求宽,但求脆、有高音。老生还有一种“嘎调”,就是声音由低音突然“跳”到高音区,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的唱腔“叫小番——”的“番”字就是“嘎调”。
发音器官由呼吸器官、声带、口腔、咽喉等部分组成。戏曲界把声带和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混称为嗓子。
     音质,是指先天的生理器官决定的声音本质。有的人声带厚,有的人声带薄,有的人声带闭合好,有的人声带闭合不全。在一般情况下,声带的音色不易亮,声带薄的,声音脆,闭合二的高音易发,闭合欠好的唱高音困难。由于各人唱法不同,有的共鸣好、有的共鸣差。这些因素决定一个人的声音的音质----声音的高、低、宽、亮、厚、圆、扁等。一个人的音质虽然是天生的,但其色泽是可以经过训练得到改善的。各个行当对音色的美要求不同:旦行要求“脆、甜、润、圆、水”;小生要求宽亮;花脸要求刚猛、洪亮、深厚、含蕴等。各个地方剧种还需要具有自己的地方气息和地方色彩。
    由于戏曲历来教唱是“口传”,只传授唱腔的韵味,几乎不讲发声的方法,没有系统的发声理论,学员练嗓是靠自己琢磨,通过苦苦喊嗓和吊嗓来练发声。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演员出身,有的因本身嗓音欠佳,有的原本是好嗓子,由于唱坏了,才从舞台上转向教学。所以,难以按舞台上正式调门的发声为学员示范。现在虽然有了录音机可以模仿,但是由于声音经过电波,在不同程度上失真,学生凭推测来模仿其发声常常造成失误。比如有的旦角演员的唱腔声音,经过录音机,就常常被误认为嗓音很细,是靠本嗓挤压,没有胸腔共鸣。还有,把丹田气误解为把气涌到喉头,一来压迫腹腔、胸腔失去共鸣,二来气冲声带,使声音发抖或音高不准。
    还有甲学乙的唱腔,就像乙的发声,当学丙的唱腔时,发声又“像”丙的,始终找一到自己的最佳方法,而且这个“像”要加引号,因为不是完全的像。
戏曲演员的用嗓,有以下几种情况:
    甲、嗓子好,发声方法也合理,这样的演唱生命较长。
    乙、嗓子虽好,可是发声方法不好,发不出美的声音,甚至失声。
    丙、嗓子一般,但由于找到了好的发声方法,也能适应演唱的需要。
(4)嗓子欠佳,但能扬长避短,创造了自己的韵味,得到观众的承认,并形成自己的流派,京剧生行的麒派就属于此例。
为了保护声带,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声带的潜力,发出自己最佳的声音效果,我们应该对戏曲的发声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用来指导实践,造就更多的人才。
在戏曲综合的各种艺术因素中,音乐唱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靠人的声音组成的高低快慢等各种音响而进入表演领域的。戏曲演员要掌握它的技巧,除了天赋的条件外,要摸清它的运动规律进行训练。
戏曲发声技巧训练,主要是气息、口腔、鼻腔、共鸣,它们是综合性的有机的结合。所以,练嗓也是综合性的训练,声音效果要靠每一个环节的配合,有一个部分不配合就有影响,但有讲道理的,还是需要分开来讲。以下是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
    一、气息是原动力
    气息是发音的原动力。发音的过程,就是气息从肺部经过气管呼出,喉头声带部分与分节发音器官就同时配合着动作起来,气息因震动喉部声带而发出声音。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如何运用气息是演唱的关键。有的演员嗓音条件不理想,由于用气得当,对嗓子起到保护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反之,有的演员虽然嗓子条件不错,但由于气息运用不当,冲气过猛,使声音发抖,或把音唱“破”,同时,还感觉气不够用。有的演员由于全凭天赋佳喉,不琢磨用气方法,把嗓子唱坏的也不少。
    正确的吸气方法是:吸气时,胸腔、横隔膜向外放松张开,收小腹;旁腰、后腰部有向外扩张感。
呼气时(发音):向内收小腹,横隔膜保持松,在丹田(脐下二指到三指的地方)处形成一种合并力,“感觉”横膜继续往入放松。这样,不致于收小时,气往上涌冲击声带。
    发音时,无论发高、低音,都要做到喉头放松,感觉气顺喉头往下“滑”,其实是从喉部开始,胸腔向外弹性打开,让开“位置”。还要感觉后腰和背部的力量,即腰四周有稳住,同时运用头腔共鸣。
    发低音区的音,更要注意充沛的丹田气,同时,运用胸腔共鸣。
    演唱技巧好的演员都很会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达到张驰有度、闪息自好的呼吸,使人难以察觉,似乎是一口气绵延不断,保持运腔的完整和流畅。
    用气的毛病:只有上部打开,喉部阻塞;胸部阻塞,气到胸部不再下滑,也就是气胸下部没有顺势松开。
    练习:吸气,松开胸腔和横隔膜。
    呼气:收小,维持三种情况(胸扩张、向下扩张、腰四周扩张)。
    练单音:低、中、高;
    弹跳音:用丹田与腹腔;
    滑音:自喉头向下放松呼吸器官。音由低至高自滑升;
    吹气:感觉丹田和腹腔的运动状态。
    二、口腔是可变的共鸣腔
    常常由于不该用劲的地方用劲。通病是喉部、舌部、口型用劲过度而僵化。
    有的演员的发声,音扁而挤,共鸣不好,这是由于发声方法不佳。常见的毛病是上腭瘫痪,口腔呈扁形,下巴向外伸出,单靠声带振动来发声,另一种毛病是口腔向后部开得太大,压迫喉部,使声音虚而闷,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共鸣。准确的方法是向上松提上腭,口腔呈自然的空灵状态,喉头放松,下巴一定要松驰,唱高音时下巴微微感觉向里缩。
    感觉:和鼻腔连通
    中、低音:上口盖向前抬弧状,吊音。
    口形:咬字太死的人唱“啊”字音嘴张得太大,唱“衣”字音嘴又太扁,都影响共鸣和音色。我们可以把“衣七”、“人辰”这类辙口的字的口形适当地往圆形靠。
    练习:(结合呼吸)衣字音等“闭口音”,注意口形向“圆”形靠拢。“啊”字音,口腔不要向后开,感觉向前“靠”。
    三、鼻腔共鸣
    有些字的归韵是鼻音,比如中东、人辰、江阳等辙的字。准确的鼻音是入出境鼻腔共鸣音。通过软腭的灵活运动打开鼻窦,贯通头腔,产生共鸣。传统的练声方法,气息由“鼻芯子”(鼻腔的后上端)往上“钻”出去。花脸的“脑后音”、“闷音”、“憨音”、“鼻音”、“豁音”、“波浪音”等,更要靠鼻腔打共鸣。
    京剧裘派的鼻腔共鸣就用得好。比如《赤桑镇》中,包公的唱:“到如今我坐开封国法执掌”的“封”字的长腔,就用鼻腔共鸣音,使韵味深沉、凝重,既表达了包公的铁面无私,又抒发了包公因铡了侄儿包勉,面对嫂娘,诚恳而沉重的心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裘派的《姚期》中,姚期的唱:“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的“岑”、“命”、“镇”三字都归入浓重的鼻腔共鸣,铿锵有力,威仪万千,有人把它比成书法家的笔锋灵巧,力透纸背,是有道理的。
    但是,不能随便什么字都归鼻音,除了鼻音韵尾的字要用鼻音外,其他不是鼻音韵尾的字,不应该有鼻音。
    有的演员的发音,不论唱什么字,听起来都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这是一种 “鼻”音。是由于软腭压低、往前推,舌的中部抬起,阻挡咽腔与口腔的通路造成的,使发音时呼出的气流一部分走了鼻腔,造成所发的声音不干净而带有嗡“鼻”音,字音暗淡枯涩,不明朗。这是应该纠正的。
    练习:由中高音练。感觉上牙床向上松开,下牙床“内收‘练”中东“辙的音。练“乌”音。练“哼”音(配合气息)。
    四、共鸣是音色美的关键
    生理学告诉我们,单靠呼出的气息冲击声门,使声带震动而发出的声音是非常微小细弱的,只有经过共鸣的作用,才能使音量加大,音色优美。著名戏剧家洪深指出:“优美的声音,全靠有适宜的共鸣”。
    我国传统的“脑后音”、“立音”、“鼻音”等说法,其实都是指的共鸣。
    人的共鸣器官中有一类是能够改形和调整的,如口腔、咽腔等腔穴,可以通过锻炼来操纵它,使声音达到音色丰满,刚柔适度,而且音符变化流利,声音传得远。这是因为进行正确的共鸣,头、胸、腹就形成一个“大管子”,气息畅通,不会涌阻在喉部。
    共鸣区如果从喉部划分,可分为上、下两部分;鼻腔以上统称头腔共鸣,喉部以上,鼻腔的共鸣称为鼻腔共鸣;
    细则分为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共鸣点;
    喉部以下统称胸腔共鸣,隔膜与腹腔也属于共鸣。
如果仅仅注意头腔共鸣,没有胸腔共鸣,声音虽然有一定的厚度,但是声音发“闷”,也传不远;
    如果仅仅注意胸腔共鸣而忽视头腔共鸣,会使声音“关闭”,听上去好像鼻子不通,声音发扁。
    所以,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缺一不可,一定要达到科学的结合。可以设想喉部是头部共鸣的幅射支点:发低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鼻前部幅射,胸腔共鸣点在上胸;发中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幅射至头顶部,胸腔共鸣点比唱低音时往下;发高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脑后方幅射,胸腔共鸣点往下靠向丹田。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器官结构比例各不相同,最佳的发声共鸣点也就各不相同。何况,发声还包括“感觉”因素。因为共鸣的位置在器官内部,是不能目测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每一次发同一个音符时,发声器官也会根据当时的生理健康情况,作下意识的调整。所以练声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各人头腔与胸腔共鸣点的过程,不断寻找,不断记忆,逐步形成一种理智与下意识相结合的生理、心理运动。
    发音的共鸣还需根据本人的具体各件处理,比如程砚秋嗓子闷,他便运用“脑后音”,音色上用深沉代替脆亮,增强唱腔的力度和厚度,从而形成了沉郁凝重的程派唱腔特色。
    五、几种常见的问题
    1、有的人感觉唱低音难,这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口盖不要“落下”,下面胸腔需要“扩空”。
    2、有的唱高音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上面的位置不要变,不要多加多余的力,高音找集中眉心(鼻芯)钻上后方,共鸣一定要维持住原来位置。气一定要下“滑”,而不能上提。
    3、“亮音”与共鸣有矛盾吗?----关键在于气息,不能上涌,还有口型、口腔不能扁,不是挤声音。有的人找“亮音”就把喉部挤紧,只有口腔发音,声音挤扁的、紧的、少共鸣,这样的声音传不远。这不是真正的亮音。
    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蒂是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所谓“口唱而心不唱”是“无情之曲”。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音乐形象。
    六、念白——千斤念白四两唱
    明代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强调,戏曲念白“虽不是唱,却要美听“(《曲律》),说明了戏曲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唱腔上,也体现在念白上。
    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这是戏曲念白达到“美听”的必由之路,也是戏曲演员要练就的基本功。
    古代戏剧家强调“首押铿锵”和“调声协律”,讲的就是要求戏曲的念白咬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否则一字拗口,观众听起来就刺耳。
    戏曲演员要做到念白的“美听”,第一要练好吐字。戏曲念白的吐字与唱一样,字的头、腹、尾的发音都要到位。戏曲的唱,一般来说,节奏比念白要慢[快板]除外,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郞与公主的戏唱就比念白还快,所以,唱的吐字容易完整,而念白因节奏较快,吐字清晰难度就比较大。
    比如,“不”、“曾”、“礼”的字首B、C、L,分别是唇音、齿音和舌音,如果不强调,就会造成字音模糊;收音和唱一样,也要讲究“归韵”,不能念到字腹止,就不再收音,这样字就“不正”。
    第二,“喷口”。也就是要练嘴劲,有嘴功出字才有力。戏曲念白中的每一个字不是随便念出来的,要咬得真,吐得重,使发出来的字音既清又圆,还要有力量,才能送的远,这就要练就“崩、打、粘、寸、断”等基本功。崩,是用重读出字音;打,是把字音打响;粘,是把字音窄的字,慢慢扩大;寸,是把排句念得字连而意不断,断,是顿住字音。
    第三,色彩。既要训练基本声音,如真音、假音、高音、低音、长音、短间、响音、轻音等,还要训练有情感色彩的声音,如虚音、实音、悲音、喜音、笑音、怒音、重音、柔音、狠音等。
    第四,重音。戏曲舞台上念白听不清字义,除了咬字不清之外,还由于演员对台词的重点(逻辑重音)没有弄清,以致使台词的内容不鲜明,有的甚至使意思表达反了。要使念白字义鲜明,就要注意声音垢高低抑扬的调配。“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忌当断处不断、反至不当断处而断;当联处不联,忽至不当联处而反联”(李渔《闲情偶寄》),这是经验之谈;把台词内容分析透彻,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字意的轻重、缓急、连断、豁止,有节奏地念出来,使主要的内容得到强调。
    第五,共鸣。念白和唱功一样有讲究共鸣。唱功的共鸣方法,念白时同样要遵守。
    有的演员念白时的音色不如唱的音色优美,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共鸣,或是共鸣位置过过靠前,只从声带发出声音,很快就散了,这种声音称为“白声”;反之,共鸣位置太靠后,声音闷在嗓子里送不出业,这咱声音称为“捂声”。
    戏曲的念白,字调的升降变化很大,有时瞬间就跨过音区,甚至一个字把三个音区都滑遍了,而且相当快地往上挑,引发共鸣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叫头”、“搭架子”、“叫板”、“定场诗”、“下场诗”中。
    因此,念白的共鸣的使用,必须随着字调的迅速变化而变化。有的演员音域窄或只会运用中音区共鸣,声音高不成,低不就,高了劈,低了憋,这就需要加强练习:往高挑时要打开鼻腔,用头腔共鸣,往下滑时,要打开胸腔共鸣,使发音优美而高低自如。
    所以,念白需要与唱腔一样重视发音的共鸣,使字音达到字清、声朗、流畅、爽脆、音色甘甜、悦耳动听。包括反面人物,他的灵魂是丑的,但给予观众的听觉音韵感受是美的。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31 编辑 ]

TOP

戏曲演唱的发声训练

胡芝风谈戏曲演唱的发声训练
( 转载)
    练声的重要性。人的歌声可分为三个音区:低音、中音、高音。戏曲塑造人物的声音造型,是随行当程式而区分的。一般习惯把本嗓称为大嗓(在中低音区),假声称为小嗓(中高音区)。旦角用小嗓;老生、老旦用大嗓,也就是用真声;小生用大小嗓的结合,唱腔的音区与旦角相仿;花脸是在大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共鸣,使声音有厚度;丑角用大嗓,不求宽,但求脆、有高音。老生还有一种“嘎调”,就是声音由低音突然“跳”到高音区,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的唱腔“叫小番——”的“番”字就是“嘎调”。

发音器官由呼吸器官、声带、口腔、咽喉等部分组成。戏曲界把声带和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混称为嗓子。

    音质,是指先天的生理器官决定的声音本质。有的人声带厚,有的人声带薄,有的人声带闭合好,有的人声带闭合不全。在一般情况下,声带的音色不易亮,声带薄的,声音脆,闭合二的高音易发,闭合欠好的唱高音困难。由于各人唱法不同,有的共鸣好、有的共鸣差。这些因素决定一个人的声音的音质----声音的高、低、宽、亮、厚、圆、扁等。一个人的音质虽然是天生的,但其色泽是可以经过训练得到改善的。各个行当对音色的美要求不同:旦行要求“脆、甜、润、圆、水”;小生要求宽亮;花脸要求刚猛、洪亮、深厚、含蕴等。各个地方剧种还需要具有自己的地方气息和地方色彩。

    由于戏曲历来教唱是“口传”,只传授唱腔的韵味,几乎不讲发声的方法,没有系统的发声理论,学员练嗓是靠自己琢磨,通过苦苦喊嗓和吊嗓来练发声。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演员出身,有的因本身嗓音欠佳,有的原本是好嗓子,由于唱坏了,才从舞台上转向教学。所以,难以按舞台上正式调门的发声为学员示范。现在虽然有了录音机可以模仿,但是由于声音经过电波,在不同程度上失真,学生凭推测来模仿其发声常常造成失误。比如有的旦角演员的唱腔声音,经过录音机,就常常被误认为嗓音很细,是靠本嗓挤压,没有胸腔共鸣。还有,把丹田气误解为把气涌到喉头,一来压迫腹腔、胸腔失去共鸣,二来气冲声带,使声音发抖或音高不准。

    还有甲学乙的唱腔,就像乙的发声,当学丙的唱腔时,发声又“像”丙的,始终找一到自己的最佳方法,而且这个“像”要加引号,因为不是完全的像。

戏曲演员的用嗓,有以下几种情况:

    甲、嗓子好,发声方法也合理,这样的演唱生命较长。

    乙、嗓子虽好,可是发声方法不好,发不出美的声音,甚至失声。

    丙、嗓子一般,但由于找到了好的发声方法,也能适应演唱的需要。

(4)嗓子欠佳,但能扬长避短,创造了自己的韵味,得到观众的承认,并形成自己的流派,京剧生行的麒派就属于此例。

为了保护声带,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声带的潜力,发出自己最佳的声音效果,我们应该对戏曲的发声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用来指导实践,造就更多的人才。
在戏曲综合的各种艺术因素中,音乐唱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靠人的声音组成的高低快慢等各种音响而进入表演领域的。戏曲演员要掌握它的技巧,除了天赋的条件外,要摸清它的运动规律进行训练。

戏曲发声技巧训练,主要是气息、口腔、鼻腔、共鸣,它们是综合性的有机的结合。所以,练嗓也是综合性的训练,声音效果要靠每一个环节的配合,有一个部分不配合就有影响,但有讲道理的,还是需要分开来讲。以下是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

    一、气息是原动力

    气息是发音的原动力。发音的过程,就是气息从肺部经过气管呼出,喉头声带部分与分节发音器官就同时配合着动作起来,气息因震动喉部声带而发出声音。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如何运用气息是演唱的关键。有的演员嗓音条件不理想,由于用气得当,对嗓子起到保护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反之,有的演员虽然嗓子条件不错,但由于气息运用不当,冲气过猛,使声音发抖,或把音唱“破”,同时,还感觉气不够用。有的演员由于全凭天赋佳喉,不琢磨用气方法,把嗓子唱坏的也不少。

    正确的吸气方法是:吸气时,胸腔、横隔膜向外放松张开,收小腹;旁腰、后腰部有向外扩张感。

呼气时(发音):向内收小腹,横隔膜保持松,在丹田(脐下二指到三指的地方)处形成一种合并力,“感觉”横膜继续往入放松。这样,不致于收小时,气往上涌冲击声带。

    发音时,无论发高、低音,都要做到喉头放松,感觉气顺喉头往下“滑”,其实是从喉部开始,胸腔向外弹性打开,让开“位置”。还要感觉后腰和背部的力量,即腰四周有稳住,同时运用头腔共鸣。

    发低音区的音,更要注意充沛的丹田气,同时,运用胸腔共鸣。

    演唱技巧好的演员都很会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达到张驰有度、闪息自好的呼吸,使人难以察觉,似乎是一口气绵延不断,保持运腔的完整和流畅。
    用气的毛病:只有上部打开,喉部阻塞;胸部阻塞,气到胸部不再下滑,也就是气胸下部没有顺势松开。

    练习:吸气,松开胸腔和横隔膜。
    呼气:收小,维持三种情况(胸扩张、向下扩张、腰四周扩张)。
    练单音:低、中、高;
    弹跳音:用丹田与腹腔;
    滑音:自喉头向下放松呼吸器官。音由低至高自滑升;
    吹气:感觉丹田和腹腔的运动状态。

    二、口腔是可变的共鸣腔

    常常由于不该用劲的地方用劲。通病是喉部、舌部、口型用劲过度而僵化。

    有的演员的发声,音扁而挤,共鸣不好,这是由于发声方法不佳。常见的毛病是上腭瘫痪,口腔呈扁形,下巴向外伸出,单靠声带振动来发声,另一种毛病是口腔向后部开得太大,压迫喉部,使声音虚而闷,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共鸣。准确的方法是向上松提上腭,口腔呈自然的空灵状态,喉头放松,下巴一定要松驰,唱高音时下巴微微感觉向里缩。

    感觉:和鼻腔连通

    中、低音:上口盖向前抬弧状,吊音。

    口形:咬字太死的人唱“啊”字音嘴张得太大,唱“衣”字音嘴又太扁,都影响共鸣和音色。我们可以把“衣七”、“人辰”这类辙口的字的口形适当地往圆形靠。

    练习:(结合呼吸)衣字音等“闭口音”,注意口形向“圆”形靠拢。“啊”字音,口腔不要向后开,感觉向前“靠”。

    三、鼻腔共鸣

    有些字的归韵是鼻音,比如中东、人辰、江阳等辙的字。准确的鼻音是入出境鼻腔共鸣音。通过软腭的灵活运动打开鼻窦,贯通头腔,产生共鸣。传统的练声方法,气息由“鼻芯子”(鼻腔的后上端)往上“钻”出去。花脸的“脑后音”、“闷音”、“憨音”、“鼻音”、“豁音”、“波浪音”等,更要靠鼻腔打共鸣。

    京剧裘派的鼻腔共鸣就用得好。比如《赤桑镇》中,包公的唱:“到如今我坐开封国法执掌”的“封”字的长腔,就用鼻腔共鸣音,使韵味深沉、凝重,既表达了包公的铁面无私,又抒发了包公因铡了侄儿包勉,面对嫂娘,诚恳而沉重的心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裘派的《姚期》中,姚期的唱:“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的“岑”、“命”、“镇”三字都归入浓重的鼻腔共鸣,铿锵有力,威仪万千,有人把它比成书法家的笔锋灵巧,力透纸背,是有道理的。

    但是,不能随便什么字都归鼻音,除了鼻音韵尾的字要用鼻音外,其他不是鼻音韵尾的字,不应该有鼻音。

    有的演员的发音,不论唱什么字,听起来都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这是一种 “鼻”音。是由于软腭压低、往前推,舌的中部抬起,阻挡咽腔与口腔的通路造成的,使发音时呼出的气流一部分走了鼻腔,造成所发的声音不干净而带有嗡“鼻”音,字音暗淡枯涩,不明朗。这是应该纠正的。

    练习:由中高音练。感觉上牙床向上松开,下牙床“内收‘练”中东“辙的音。练“乌”音。练“哼”音(配合气息)。

    四、共鸣是音色美的关键

    生理学告诉我们,单靠呼出的气息冲击声门,使声带震动而发出的声音是非常微小细弱的,只有经过共鸣的作用,才能使音量加大,音色优美。著名戏剧家洪深指出:“优美的声音,全靠有适宜的共鸣”。

    我国传统的“脑后音”、“立音”、“鼻音”等说法,其实都是指的共鸣。

    人的共鸣器官中有一类是能够改形和调整的,如口腔、咽腔等腔穴,可以通过锻炼来操纵它,使声音达到音色丰满,刚柔适度,而且音符变化流利,声音传得远。这是因为进行正确的共鸣,头、胸、腹就形成一个“大管子”,气息畅通,不会涌阻在喉部。

    共鸣区如果从喉部划分,可分为上、下两部分;鼻腔以上统称头腔共鸣,喉部以上,鼻腔的共鸣称为鼻腔共鸣;

    细则分为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共鸣点;

    喉部以下统称胸腔共鸣,隔膜与腹腔也属于共鸣区。

    如果仅仅注意头腔共鸣,没有胸腔共鸣,声音虽然有一定的厚度,但是声音发“闷”,也传不远;

    如果仅仅注意胸腔共鸣而忽视头腔共鸣,会使声音“关闭”,听上去好像鼻子不通,声音发扁。

    所以,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缺一不可,一定要达到科学的结合。可以设想喉部是头部共鸣的幅射支点:发低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鼻前部幅射,胸腔共鸣点在上胸;发中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幅射至头顶部,胸腔共鸣点比唱低音时往下;发高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脑后方幅射,胸腔共鸣点往下靠向丹田。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器官结构比例各不相同,最佳的发声共鸣点也就各不相同。何况,发声还包括“感觉”因素。因为共鸣的位置在器官内部,是不能目测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每一次发同一个音符时,发声器官也会根据当时的生理健康情况,作下意识的调整。所以练声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各人头腔与胸腔共鸣点的过程,不断寻找,不断记忆,逐步形成一种理智与下意识相结合的生理、心理运动。

    发音的共鸣还需根据本人的具体各件处理,比如程砚秋嗓子闷,他便运用“脑后音”,音色上用深沉代替脆亮,增强唱腔的力度和厚度,从而形成了沉郁凝重的程派唱腔特色。

    五、几种常见的问题

    1、有的人感觉唱低音难,这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口盖不要“落下”,下面胸腔需要“扩空”。

    2、有的唱高音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上面的位置不要变,不要多加多余的力,高音找集中眉心(鼻芯)钻上后方,共鸣一定要维持住原来位置。气一定要下“滑”,而不能上提。

    3、“亮音”与共鸣有矛盾吗?----关键在于气息,不能上涌,还有口型、口腔不能扁,不是挤声音。有的人找“亮音”就把喉部挤紧,只有口腔发音,声音挤扁的、紧的、少共鸣,这样的声音传不远。这不是真正的亮音。

    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蒂是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所谓“口唱而心不唱”是“无情之曲”。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音乐形象。

    六、念白——千斤念白四两唱

    明代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强调,戏曲念白“虽不是唱,却要美听“(《曲律》),说明了戏曲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唱腔上,也体现在念白上。

    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这是戏曲念白达到“美听”的必由之路,也是戏曲演员要练就的基本功。

    古代戏剧家强调“首押铿锵”和“调声协律”,讲的就是要求戏曲的念白咬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否则一字拗口,观众听起来就刺耳。

    戏曲演员要做到念白的“美听”,第一要练好吐字。戏曲念白的吐字与唱一样,字的头、腹、尾的发音都要到位。戏曲的唱,一般来说,节奏比念白要慢[快板]除外,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郞与公主的戏唱就比念白还快,所以,唱的吐字容易完整,而念白因节奏较快,吐字清晰难度就比较大。

    比如,“不”、“曾”、“礼”的字首B、C、L,分别是唇音、齿音和舌音,如果不强调,就会造成字音模糊;收音和唱一样,也要讲究“归韵”,不能念到字腹止,就不再收音,这样字就“不正”。

    第二,“喷口”。也就是要练嘴劲,有嘴功出字才有力。戏曲念白中的每一个字不是随便念出来的,要咬得真,吐得重,使发出来的字音既清又圆,还要有力量,才能送的远,这就要练就“崩、打、粘、寸、断”等基本功。崩,是用重读出字音;打,是把字音打响;粘,是把字音窄的字,慢慢扩大;寸,是把排句念得字连而意不断,断,是顿住字音。

    第三,色彩。既要训练基本声音,如真音、假音、高音、低音、长音、短间、响音、轻音等,还要训练有情感色彩的声音,如虚音、实音、悲音、喜音、笑音、怒音、重音、柔音、狠音等。

    第四,重音。戏曲舞台上念白听不清字义,除了咬字不清之外,还由于演员对台词的重点(逻辑重音)没有弄清,以致使台词的内容不鲜明,有的甚至使意思表达反了。要使念白字义鲜明,就要注意声音垢高低抑扬的调配。“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忌当断处不断、反至不当断处而断;当联处不联,忽至不当联处而反联”(李渔《闲情偶寄》),这是经验之谈;把台词内容分析透彻,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字意的轻重、缓急、连断、豁止,有节奏地念出来,使主要的内容得到强调。

    第五,共鸣。念白和唱功一样有讲究共鸣。唱功的共鸣方法,念白时同样要遵守。

    有的演员念白时的音色不如唱的音色优美,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共鸣,或是共鸣位置过过靠前,只从声带发出声音,很快就散了,这种声音称为“白声”;反之,共鸣位置太靠后,声音闷在嗓子里送不出业,这咱声音称为“捂声”。

    戏曲的念白,字调的升降变化很大,有时瞬间就跨过音区,甚至一个字把三个音区都滑遍了,而且相当快地往上挑,引发共鸣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叫头”、“搭架子”、“叫板”、“定场诗”、“下场诗”中。

    因此,念白的共鸣的使用,必须随着字调的迅速变化而变化。有的演员音域窄或只会运用中音区共鸣,声音高不成,低不就,高了劈,低了憋,这就需要加强练习:往高挑时要打开鼻腔,用头腔共鸣,往下滑时,要打开胸腔共鸣,使发音优美而高低自如。

    所以,念白需要与唱腔一样重视发音的共鸣,使字音达到字清、声朗、流畅、爽脆、音色甘甜、悦耳动听。包括反面人物,他的灵魂是丑的,但给予观众的听觉音韵感受是美的。

  其实戏曲和唱歌气息都是相通的,我想多学习肯定没错!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33 编辑 ]

TOP

戏曲演唱的发声训练

胡芝风谈戏曲演唱的发声训练
( 转载)
    练声的重要性。人的歌声可分为三个音区:低音、中音、高音。戏曲塑造人物的声音造型,是随行当程式而区分的。一般习惯把本嗓称为大嗓(在中低音区),假声称为小嗓(中高音区)。旦角用小嗓;老生、老旦用大嗓,也就是用真声;小生用大小嗓的结合,唱腔的音区与旦角相仿;花脸是在大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共鸣,使声音有厚度;丑角用大嗓,不求宽,但求脆、有高音。老生还有一种“嘎调”,就是声音由低音突然“跳”到高音区,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的唱腔“叫小番——”的“番”字就是“嘎调”。

发音器官由呼吸器官、声带、口腔、咽喉等部分组成。戏曲界把声带和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混称为嗓子。

    音质,是指先天的生理器官决定的声音本质。有的人声带厚,有的人声带薄,有的人声带闭合好,有的人声带闭合不全。在一般情况下,声带的音色不易亮,声带薄的,声音脆,闭合二的高音易发,闭合欠好的唱高音困难。由于各人唱法不同,有的共鸣好、有的共鸣差。这些因素决定一个人的声音的音质----声音的高、低、宽、亮、厚、圆、扁等。一个人的音质虽然是天生的,但其色泽是可以经过训练得到改善的。各个行当对音色的美要求不同:旦行要求“脆、甜、润、圆、水”;小生要求宽亮;花脸要求刚猛、洪亮、深厚、含蕴等。各个地方剧种还需要具有自己的地方气息和地方色彩。

    由于戏曲历来教唱是“口传”,只传授唱腔的韵味,几乎不讲发声的方法,没有系统的发声理论,学员练嗓是靠自己琢磨,通过苦苦喊嗓和吊嗓来练发声。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演员出身,有的因本身嗓音欠佳,有的原本是好嗓子,由于唱坏了,才从舞台上转向教学。所以,难以按舞台上正式调门的发声为学员示范。现在虽然有了录音机可以模仿,但是由于声音经过电波,在不同程度上失真,学生凭推测来模仿其发声常常造成失误。比如有的旦角演员的唱腔声音,经过录音机,就常常被误认为嗓音很细,是靠本嗓挤压,没有胸腔共鸣。还有,把丹田气误解为把气涌到喉头,一来压迫腹腔、胸腔失去共鸣,二来气冲声带,使声音发抖或音高不准。

    还有甲学乙的唱腔,就像乙的发声,当学丙的唱腔时,发声又“像”丙的,始终找一到自己的最佳方法,而且这个“像”要加引号,因为不是完全的像。

戏曲演员的用嗓,有以下几种情况:

    甲、嗓子好,发声方法也合理,这样的演唱生命较长。

    乙、嗓子虽好,可是发声方法不好,发不出美的声音,甚至失声。

    丙、嗓子一般,但由于找到了好的发声方法,也能适应演唱的需要。

(4)嗓子欠佳,但能扬长避短,创造了自己的韵味,得到观众的承认,并形成自己的流派,京剧生行的麒派就属于此例。

为了保护声带,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声带的潜力,发出自己最佳的声音效果,我们应该对戏曲的发声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用来指导实践,造就更多的人才。
在戏曲综合的各种艺术因素中,音乐唱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靠人的声音组成的高低快慢等各种音响而进入表演领域的。戏曲演员要掌握它的技巧,除了天赋的条件外,要摸清它的运动规律进行训练。

戏曲发声技巧训练,主要是气息、口腔、鼻腔、共鸣,它们是综合性的有机的结合。所以,练嗓也是综合性的训练,声音效果要靠每一个环节的配合,有一个部分不配合就有影响,但有讲道理的,还是需要分开来讲。以下是发声的最基本的训练。

    一、气息是原动力

    气息是发音的原动力。发音的过程,就是气息从肺部经过气管呼出,喉头声带部分与分节发音器官就同时配合着动作起来,气息因震动喉部声带而发出声音。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如何运用气息是演唱的关键。有的演员嗓音条件不理想,由于用气得当,对嗓子起到保护作用,使嗓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反之,有的演员虽然嗓子条件不错,但由于气息运用不当,冲气过猛,使声音发抖,或把音唱“破”,同时,还感觉气不够用。有的演员由于全凭天赋佳喉,不琢磨用气方法,把嗓子唱坏的也不少。

    正确的吸气方法是:吸气时,胸腔、横隔膜向外放松张开,收小腹;旁腰、后腰部有向外扩张感。

呼气时(发音):向内收小腹,横隔膜保持松,在丹田(脐下二指到三指的地方)处形成一种合并力,“感觉”横膜继续往入放松。这样,不致于收小时,气往上涌冲击声带。

    发音时,无论发高、低音,都要做到喉头放松,感觉气顺喉头往下“滑”,其实是从喉部开始,胸腔向外弹性打开,让开“位置”。还要感觉后腰和背部的力量,即腰四周有稳住,同时运用头腔共鸣。

    发低音区的音,更要注意充沛的丹田气,同时,运用胸腔共鸣。

    演唱技巧好的演员都很会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达到张驰有度、闪息自好的呼吸,使人难以察觉,似乎是一口气绵延不断,保持运腔的完整和流畅。
    用气的毛病:只有上部打开,喉部阻塞;胸部阻塞,气到胸部不再下滑,也就是气胸下部没有顺势松开。

    练习:吸气,松开胸腔和横隔膜。
    呼气:收小,维持三种情况(胸扩张、向下扩张、腰四周扩张)。
    练单音:低、中、高;
    弹跳音:用丹田与腹腔;
    滑音:自喉头向下放松呼吸器官。音由低至高自滑升;
    吹气:感觉丹田和腹腔的运动状态。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34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常子金 威望 +8 精品文章 2013-7-13 09:54

TOP

二、口腔是可变的共鸣腔

    常常由于不该用劲的地方用劲。通病是喉部、舌部、口型用劲过度而僵化。

    有的演员的发声,音扁而挤,共鸣不好,这是由于发声方法不佳。常见的毛病是上腭瘫痪,口腔呈扁形,下巴向外伸出,单靠声带振动来发声,另一种毛病是口腔向后部开得太大,压迫喉部,使声音虚而闷,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共鸣。准确的方法是向上松提上腭,口腔呈自然的空灵状态,喉头放松,下巴一定要松驰,唱高音时下巴微微感觉向里缩。

    感觉:和鼻腔连通

    中、低音:上口盖向前抬弧状,吊音。

    口形:咬字太死的人唱“啊”字音嘴张得太大,唱“衣”字音嘴又太扁,都影响共鸣和音色。我们可以把“衣七”、“人辰”这类辙口的字的口形适当地往圆形靠。

    练习:(结合呼吸)衣字音等“闭口音”,注意口形向“圆”形靠拢。“啊”字音,口腔不要向后开,感觉向前“靠”。

    三、鼻腔共鸣

    有些字的归韵是鼻音,比如中东、人辰、江阳等辙的字。准确的鼻音是入出境鼻腔共鸣音。通过软腭的灵活运动打开鼻窦,贯通头腔,产生共鸣。传统的练声方法,气息由“鼻芯子”(鼻腔的后上端)往上“钻”出去。花脸的“脑后音”、“闷音”、“憨音”、“鼻音”、“豁音”、“波浪音”等,更要靠鼻腔打共鸣。

    京剧裘派的鼻腔共鸣就用得好。比如《赤桑镇》中,包公的唱:“到如今我坐开封国法执掌”的“封”字的长腔,就用鼻腔共鸣音,使韵味深沉、凝重,既表达了包公的铁面无私,又抒发了包公因铡了侄儿包勉,面对嫂娘,诚恳而沉重的心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裘派的《姚期》中,姚期的唱:“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的“岑”、“命”、“镇”三字都归入浓重的鼻腔共鸣,铿锵有力,威仪万千,有人把它比成书法家的笔锋灵巧,力透纸背,是有道理的。

    但是,不能随便什么字都归鼻音,除了鼻音韵尾的字要用鼻音外,其他不是鼻音韵尾的字,不应该有鼻音。

    有的演员的发音,不论唱什么字,听起来都有一种嗡嗡的声音,这是一种 “鼻”音。是由于软腭压低、往前推,舌的中部抬起,阻挡咽腔与口腔的通路造成的,使发音时呼出的气流一部分走了鼻腔,造成所发的声音不干净而带有嗡“鼻”音,字音暗淡枯涩,不明朗。这是应该纠正的。

    练习:由中高音练。感觉上牙床向上松开,下牙床“内收‘练”中东“辙的音。练“乌”音。练“哼”音(配合气息)。

    四、共鸣是音色美的关键

    生理学告诉我们,单靠呼出的气息冲击声门,使声带震动而发出的声音是非常微小细弱的,只有经过共鸣的作用,才能使音量加大,音色优美。著名戏剧家洪深指出:“优美的声音,全靠有适宜的共鸣”。

    我国传统的“脑后音”、“立音”、“鼻音”等说法,其实都是指的共鸣。

    人的共鸣器官中有一类是能够改形和调整的,如口腔、咽腔等腔穴,可以通过锻炼来操纵它,使声音达到音色丰满,刚柔适度,而且音符变化流利,声音传得远。这是因为进行正确的共鸣,头、胸、腹就形成一个“大管子”,气息畅通,不会涌阻在喉部。

    共鸣区如果从喉部划分,可分为上、下两部分;鼻腔以上统称头腔共鸣,喉部以上,鼻腔的共鸣称为鼻腔共鸣;

    细则分为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共鸣点;

    喉部以下统称胸腔共鸣,隔膜与腹腔也属于共鸣区。

    如果仅仅注意头腔共鸣,没有胸腔共鸣,声音虽然有一定的厚度,但是声音发“闷”,也传不远;

    如果仅仅注意胸腔共鸣而忽视头腔共鸣,会使声音“关闭”,听上去好像鼻子不通,声音发扁。

    所以,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缺一不可,一定要达到科学的结合。可以设想喉部是头部共鸣的幅射支点:发低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鼻前部幅射,胸腔共鸣点在上胸;发中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幅射至头顶部,胸腔共鸣点比唱低音时往下;发高音时,头腔共鸣由支点向脑后方幅射,胸腔共鸣点往下靠向丹田。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器官结构比例各不相同,最佳的发声共鸣点也就各不相同。何况,发声还包括“感觉”因素。因为共鸣的位置在器官内部,是不能目测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每一次发同一个音符时,发声器官也会根据当时的生理健康情况,作下意识的调整。所以练声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各人头腔与胸腔共鸣点的过程,不断寻找,不断记忆,逐步形成一种理智与下意识相结合的生理、心理运动。

    发音的共鸣还需根据本人的具体各件处理,比如程砚秋嗓子闷,他便运用“脑后音”,音色上用深沉代替脆亮,增强唱腔的力度和厚度,从而形成了沉郁凝重的程派唱腔特色。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35 编辑 ]

TOP

五、几种常见的问题

    1、有的人感觉唱低音难,这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口盖不要“落下”,下面胸腔需要“扩空”。

    2、有的唱高音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上面的位置不要变,不要多加多余的力,高音找集中眉心(鼻芯)钻上后方,共鸣一定要维持住原来位置。气一定要下“滑”,而不能上提。

    3、“亮音”与共鸣有矛盾吗?----关键在于气息,不能上涌,还有口型、口腔不能扁,不是挤声音。有的人找“亮音”就把喉部挤紧,只有口腔发音,声音挤扁的、紧的、少共鸣,这样的声音传不远。这不是真正的亮音。

    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蒂是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所谓“口唱而心不唱”是“无情之曲”。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音乐形象。

    六、念白——千斤念白四两唱

    明代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强调,戏曲念白“虽不是唱,却要美听“(《曲律》),说明了戏曲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唱腔上,也体现在念白上。

    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这是戏曲念白达到“美听”的必由之路,也是戏曲演员要练就的基本功。

    古代戏剧家强调“首押铿锵”和“调声协律”,讲的就是要求戏曲的念白咬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否则一字拗口,观众听起来就刺耳。

    戏曲演员要做到念白的“美听”,第一要练好吐字。戏曲念白的吐字与唱一样,字的头、腹、尾的发音都要到位。戏曲的唱,一般来说,节奏比念白要慢[快板]除外,如《四郎探母》中杨四郞与公主的戏唱就比念白还快,所以,唱的吐字容易完整,而念白因节奏较快,吐字清晰难度就比较大。

    比如,“不”、“曾”、“礼”的字首B、C、L,分别是唇音、齿音和舌音,如果不强调,就会造成字音模糊;收音和唱一样,也要讲究“归韵”,不能念到字腹止,就不再收音,这样字就“不正”。

    第二,“喷口”。也就是要练嘴劲,有嘴功出字才有力。戏曲念白中的每一个字不是随便念出来的,要咬得真,吐得重,使发出来的字音既清又圆,还要有力量,才能送的远,这就要练就“崩、打、粘、寸、断”等基本功。崩,是用重读出字音;打,是把字音打响;粘,是把字音窄的字,慢慢扩大;寸,是把排句念得字连而意不断,断,是顿住字音。

    第三,色彩。既要训练基本声音,如真音、假音、高音、低音、长音、短间、响音、轻音等,还要训练有情感色彩的声音,如虚音、实音、悲音、喜音、笑音、怒音、重音、柔音、狠音等。

    第四,重音。戏曲舞台上念白听不清字义,除了咬字不清之外,还由于演员对台词的重点(逻辑重音)没有弄清,以致使台词的内容不鲜明,有的甚至使意思表达反了。要使念白字义鲜明,就要注意声音垢高低抑扬的调配。“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而疾忙带过”、“忌当断处不断、反至不当断处而断;当联处不联,忽至不当联处而反联”(李渔《闲情偶寄》),这是经验之谈;把台词内容分析透彻,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字意的轻重、缓急、连断、豁止,有节奏地念出来,使主要的内容得到强调。

    第五,共鸣。念白和唱功一样有讲究共鸣。唱功的共鸣方法,念白时同样要遵守。

    有的演员念白时的音色不如唱的音色优美,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共鸣,或是共鸣位置过过靠前,只从声带发出声音,很快就散了,这种声音称为“白声”;反之,共鸣位置太靠后,声音闷在嗓子里送不出业,这咱声音称为“捂声”。

    戏曲的念白,字调的升降变化很大,有时瞬间就跨过音区,甚至一个字把三个音区都滑遍了,而且相当快地往上挑,引发共鸣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叫头”、“搭架子”、“叫板”、“定场诗”、“下场诗”中。

    因此,念白的共鸣的使用,必须随着字调的迅速变化而变化。有的演员音域窄或只会运用中音区共鸣,声音高不成,低不就,高了劈,低了憋,这就需要加强练习:往高挑时要打开鼻腔,用头腔共鸣,往下滑时,要打开胸腔共鸣,使发音优美而高低自如。

    所以,念白需要与唱腔一样重视发音的共鸣,使字音达到字清、声朗、流畅、爽脆、音色甘甜、悦耳动听。包括反面人物,他的灵魂是丑的,但给予观众的听觉音韵感受是美的。





     其实戏曲和唱歌气息都是相通的,我想多学习肯定没错!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36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常子金 威望 +8 精品文章 2013-7-13 09:52

TOP

戏曲发声吐方法  (摘自百度文库)
发声吐字方法(1):以气振声
传统的戏曲是前辈艺术家们精心创造和千锤百炼的综合性艺术。象河北梆子、评剧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戏曲和京剧,在声腔上虽不属同系,尖团等的讲求不同,但大多是以唱、念、做、打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唱、做、念、打,内行人把这四个字称为“四功”,其中把唱排在“四功”的首位,足见其对戏曲的重要性。因此前辈艺术家们对发声经过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由于剧种有别或行当的不同,而在表现手段上有所差异,在嗓音的运用上也存有区别。
但在发声、吐字、行腔、气息的运用上,以及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方面的要求都是大同小异的。
戏曲的唱念都是属于声乐学,要求尽善尽美,悦耳动听。通过前辈的传授,个人体会其目的,主要是为感动人。要表现出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不但要音色美,而且要字音准确,让听众字字入耳才能引入入胜。所谓“悦耳容易动人难”的道理就在于此。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寻求对嗓音的训练方法,就今天的探索而言,就气、声、字、音、情五个字予以阐述。连起来讲是:以气振声,以声立字,以字导音,以音传情,以情动人。下边将以上诸条以个人体会加以阐明。
发声吐字方法(2):以声立字
“四功”唱为首,“五法”口是头。无声则字无音,有声无法则字不立。谈到立字必须讲“口法”内行人叫作“嘴力”功夫。嘴含唇、齿、舌、牙、喉等器官(部位),这些器官把声带受振后发出的声改造成声音,以表达其内心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不同的复杂情绪。当然这需要一定训练过程的。然而这一过程都是在母育及小学期间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可是要作为一个演唱人员来讲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平常谈话相互传递信息。人数是有限的,而在演唱时的听众是无限的,那就必须施展“嘴力”的功夫。要声音嘹亮,咬字清脆,喷吐有力,才能让听众不至于听而不闻或闻之无味。前边已讲了声的问题,下边探讨一下咬字的方法。
谈咬字首先要提“五音”和“四呼”。“五音”是来自唇、齿、舌、牙、喉对发出声音改造的结果。几个部位有机的配合,交替发挥作用。喉音在深处,唇音在口外边,舌音居中位,齿音位靠前,牙音位在后,两腮须放宽。这五个音区位置舌的作用最为重要,唇次之。“四呼”是口形的齐、开、撮、合四个动作来调解“五音”的确度。“五音”是属于经,“四呼”则属于纬纵横交织,千变万化的字音便脱口而出。由于我国文字的特点是每一个字都能通过高、低、升、降发出四个声音,古书上称为平、上、去、入,平又分为阴平和阳平。(反纽图谱)一书把这四种发声提出了十六个字,四句话的口诀:“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又因我国幅员广大,北方人难于发出入声,故有“南无平北无入”的说法,所以北方戏曲也难能唱出入声字音,前辈戏曲家们把阴平和阳平统称平,把上去入三个音划作仄,在演唱时要间互相用,才能铿锵有致,运用高低轻重缓急来表达七情六欲等不同的感情。《中原音韵》也有指导读好四声的《玉钥匙歌诀》一首,它与前边所引《反纽图谱》的说法是一致的。为了青少年易懂,把平上去入译为一、二、三、四声写在下边,以资参考:
一声平道莫高扬,二声高呼猛烈强。
三声分明哀远道,四声短促急收藏。
唱念按照这一规律可能达到字正而要达到腔圆,还需要一道工序。因为一个单字是声母和韵母两音拼出,如一个“烟”字须用“一安“才能拼出,因此“烟”的音首是“一”音尾则是“安”,由“一”过渡到“安”的归韵间隔过程是音腹。这是两个字拼一个字的方法,而有三个字拼一个字时侯,就稍微复杂一点了。如“火”字就须用“喝乌窝”三个字音才能拼出“火”字宋。遇到三个字就拼音的单字时如“火”字时它的音是不是就是第一个字身的“喝”字呢?不是的。需要先
把前面两个字拼一下(这方法前辈叫反切)“喝乌”拼成“忽”用“忽”作为音首,“忽窝”拼成“火”。当我们演唱“火”字时,音首应是“忽”,音腹和音尾与前面相同。方法是咬准音首,舒展音腹为韵到音尾,无论字距的疏密或唱腔缓急,都必须按照程序完成,这样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否则便囫囤吞枣难得其味了。
发声吐字方法(3):以字导音(十三辙)  
所谓音者是指唱腔,用唱腔衬托的台词叫唱词。当演员沿着台词规律顺序脱口的同时,唱腔也在不间断的萦绕其中。明魏良辅《曲律》一书中说曲有三绝:字为一绝:腔为二绝;板为三绝。这就是说只管粗葫芦大嗓的叫喊,字音含混不清显然是不行的。既要唱词清晰还要唱腔悦耳,这本身是个矛盾。要使矛盾达到统一,须在繁多不同的文学中,找到它的共同点。我们前辈经过长期琢磨,在繁多的文字里,只有十三个音韵是它们的共同点,内行人称之为十三辙。现录如下:言前、人辰、中东、江阳、由求、么条、姑苏、梭波、乜斜、发花、怀来、一七、灰堆。
找准了十三辙的规律,还要进一步去掌握每道辙的发声及共鸣部位,经过训练使之运用自如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1
.言前:音在舌端口吐丸,胸腔共鸣口莫拦,收音归彝间。
  2
.人辰:发声鼻莫吞,舌抵上腭缓出音。
  3
.中东:鼻出声,腹息上提脚共鸣,扩张喉咙音唇中。
  4
.江阳:吸腹扩胸口半张,舌舔上腭,收音归鼻腔。
  5
.由求:声发喉,胸腔共鸣腹肌收,唇若吹气鼻同吼。
  6
.么条:声高豪,胸腔共鸣腹肌带,扩喉压舌闭嘴收音好。
  7
.姑苏:口如吹土声音出,胸腔共鸣鼻莫堵。
  8
.梭波:唇稍撮,牙齿微启舌后缩,鼻共鸣胸腔阔收音嘴莫合。
  9
.乜斜:唇微收,舌如叠,胸腔发声喉莫憋,鼻腔助鸣口防斜。
  10
.发花:启口同时张开牙,胸腔共鸣喉扩大,鼻音随同,嘴似喇叭。
  11
.怀来:口扯开,喉声鸣时勿阻胸音发出来,鼻声合,莫忘收尾口半开。
  12
.一七:唇齿微开,声音发于鼻,胸音上腭出,小腹收缩助气息。
  13
:灰堆:声发上腭鼻音随,胸共鸣嘴开微,送字出齿舌慢回。
这十三道辙中含北方人生活中的卷舌儿音字,叫作小辙口。如:小人辰儿,
小言前儿,小由求儿等。由于小辙儿有风趣、俏皮、清脆,流利的特点,多为丑
角和曲艺演唱所应用。
发声吐字方法(4):以音传情
“看了没趣的戏,不如下田去锄地”。“听唱没有字儿,如同吃菜没有味“。这些顺口溜都是对戏曲工作者的讽刺和提出的要求。好的唱词和唱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使其为突出剧情服务。一个演唱者如果不管剧情的发展,在舞台上孤芳自赏干巴巴地放声高歌,观众耐着性不走也是貌在神离。必须有轻俏悦耳,扬声则清脆嘹亮,抑音则优美动听,加之以珠落玉盘似的清晰吐字,才能够将观众引入剧中所规定的情景。所以要求一个好的演员,他们即善于表达剧情,而又要掌握音韵“味道”的奥妙,不但唱词字字送入观众耳底,而且有美妙的腔调也诱其心慕神怡,让听众感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达此旷日持久的途径,就需要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八字上下功夫。
轻:能储存余力,准备音韵在上挑时发挥作用。
重:为在必要时突出下收时的力度。
缓:可表现温柔优美的抒情与多愁善感的内心姿态。
急:表达直爽畅快的性格和高傲、烦燥情绪。
抑:适于思维隐泣,表诉内心世界。
扬:用于直谏时的心慷慨激昂和表达倾吐时的热情奔放。
顿:长于快板时吞吐清脆。
挫:可于悲壮气氛中用以动人心弦。
    仅有“八字法”和唱词取得统一还不够,还须借助形体动作及溶汇面部表情的配合。这里将一首不成熟的藏头诀写在下边供参考。
喜上眉梢眼神显,怒目眉横鼻翅扇,
哀眼下垂声音噎,乐时纵面口近圆,
悲泣跳肩鼻音重,恐慌声抑直望前,
惊先吸气神骤痴,七情来时现面端。
最后提及真实的感情来源于熟读剧本和充分阅读有关书刊(专指古典戏),把握历史背景及情节,弄清剧本的最高任务,找准所扮演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对全剧所起的作用,把握好本角色的行动线,恰当地设计与同台交流的高度。要求唱词符合剧情的发展,腔调相彰展放光彩,表演动作要目的明确,使每个环节都要能叩动观众的心弦,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4-8-28 18:37 编辑 ]

TOP

看了先生的文章,受益匪浅。谢谢!

TOP